都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,這一點也不假。中國的文字歷經(jīng)幾千年的積累與沉淀,這使得其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優(yōu)勢和有趣的文化特色。

古人常常注重象形會意,我們現(xiàn)今的字體之間可以通過稍微的變化而形成另一個字體,重新綻放出新的生命力。而且這種變化可以實現(xiàn)從無到有,從壞到好的效果。在漢武帝時期,也發(fā)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,這更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字的魅力。
漢武帝建立政權時期,北方匈奴興起。那時候的匈奴野蠻又想要征服天下,一直對中原虎視眈眈,由于武力得到提升,裝備充足,便想著要找個機會來大干一場。

當時的匈奴主尋思著要找個謎一樣的借口,讓漢武帝云里霧里般地中招。于是便寫了“天心取米”過去,如果漢武帝沒有猜出其中的意思,不出兵,自己便可以趁此機會攻打中原,殺他個措手不及。如此一來,自己也可以順其自然地拿下中原,控制中原等同于控制天下,這簡直就是一大好事。
理想很豐滿,不過漢武帝也不是個白癡啊。那么這個“天心取米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漢武帝把這封信拿在手里的時候,還反復看了看信封,翻了翻信封底,但是什么也沒有,下戰(zhàn)書吧,也沒有這么簡潔明了,又含糊不清的戰(zhàn)書啊。

他還特意上朝把這封信給重臣一一觀看,朝廷內(nèi)議論紛紛,倒也討論不出一二。就這樣過了幾天,沒有一個人看懂,于是漢武帝就張榜,說明這封信的來由,還特意告知,若能夠解其意思者,重賞,將來還有大官可以做。
在一群議論紛紛的吃瓜群眾中,有一個叫做何塘的。是朝中一個小小的官,他拿著張榜求見漢武帝,說自己有解。漢武帝喚起過來跟前,呈上信封,問道:“你可知這其中是為何意?”何塘說:“陛下大可不必驚慌,這是匈奴人在使伎倆忽悠你呢?!睗h武帝又問:“怎么個忽悠法?”

何塘繼續(xù)說:“陛下你看,這幾個字,拆開來看,天字指‘天朝’,心字指咱們的‘中原’,而取字自然就是‘奪取’之意,米指的是一個國家安生立命的根基,而在我們國家,您就是我們的根基啊,如果沒有陛下,那么我們百姓的江山就失去了依靠了,這匈奴的意思就是要 奪取政權,奪取江山的意思呀,陛下?!睗h武帝一聽,認為有理有據(jù),便說:“可有應付的法子?”

“當然有!”何塘說到,“還請陛下呈上筆墨,臣只需在此添加幾筆,便可回信了?!睗h武帝半信半疑地叫了下人拿來筆墨,便看到何塘拿起筆,在那封信上每一個字都添加了一筆,“天”字變成了“未”字,“心”字變成了“必”字,而“取”字變成了“敢”字,“米”字變成了“來”字,如此一來,“天心取米”倒變成了“未必敢來”,漢武帝看后大為滿意,便叫了人把這封信歸還給匈奴。

匈奴看來信后,連忙退兵,畢竟敢如此開口的人,定是早有防備,看來時機還不成熟,真是低估了漢軍啊。就這樣,“未必敢來”這四個字,避免了一場戰(zhàn)爭的發(fā)生。
我們無法究其事件的真假,因為那個時候,還沒有流行簡體字,因而有說是后人在文字改革后杜撰的,但是不管怎樣,我們不得不承認,中國獨特的文字魅力,是所有國家都無法比擬的,這也是我們的驕傲,是古人最為偉大的創(chuàng)造!

參考資料:《“天心取米”的來源》